「現在光靠產品硬碰硬已經不夠了!必須轉型成解決方案提供者才能繼續成長。」這是否也是你的公司所面臨的狀態?近年輔導台灣 B2B 企業的過程中,遇到越來越多企業走向轉型,原因可能來自市場需求、產業競爭或者公司成長,迫使企業必須突破原本以產品為核心的業務模式,走向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」,以創造更大的價值。這篇文章想分享我觀察到四個轉型的關鍵痛點,以及品牌再造(Rebranding)如何成為推動變革的催化劑。
B2B 品牌轉型的四大挑戰
根據我們過往輔導的經驗,企業轉型通常面臨四個核心挑戰,這些挑戰往往環環相扣,單獨解決其中一項並不足夠。企業需要用系統性的思維來應對,才能真正突破轉型的瓶頸。
一、業務銷售:產品思維 vs. 場景思維
過去業務團隊習慣介紹產品規格、功能特色與價格優勢,但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後,銷售重點變成了解客戶的應用場景與痛點。業務人員必須從銷售專家轉變為顧問角色,需要更深入了解客戶的業務流程,掌握跨領域的整合知識。友達(AUO)在推動「雙軸轉型」時就面臨這個挑戰。從過去以面板產品為主的介紹,轉為推動不同場域的「解決方案」,不論是品牌溝通或業務人員,都必須從應用面理解顧客需求,了解面板以外的軟硬整合知識,才能帶出解決方案的價值。
二、資源分配:短期利益 vs. 長遠投資
在產品導向下,銷售單一產品能快速產生收入,財務模式簡單。但開始啟動轉型計畫後,不同單位必須跨部門合作,共享研發資源,甚至得提高業務開發成本與市場教育投資,以上種種都有可能在短期內壓縮企業的利潤。這時候,「多久能看到回報?到底值不值?」的聲音就會出現。轉型考驗的不只是資源如何分配,更考驗組織內部是否願意從「追求短期利潤」轉向「投資長遠未來」。
三、企業文化:安於現狀 vs. 與時俱進
要從產品導向變成客戶價值導向,關鍵之一在於業務、行銷和研發是否能跟上市場的腳步。很多企業過去專注成本、效率和品質,然而作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,需要更多的整合、開發與服務能力。如果員工習慣待在舒適圈,不願花時間了解客戶的需求,或者建立長期關係,加上過去在產品銷售上可能有過輝煌的成績,造成保守或安於現狀的內部文化,缺乏轉型所需的學習動機,以致成為企業改變的絆腳石。
四、市場認知:那個製造商 vs. 一起進步的夥伴
許多企業在轉型上容易遇到「內熱外冷」的狀況:內部準備就緒,客戶卻不買單。為什麼?原因就在於市場對企業的印象仍停留在「那個製造商」,根本不知道該公司已具備軟硬整合、提供創新服務的能力。這使得前線業務需要花更多力氣來教育客戶,建立對新合作模式的信任。當市場認知跟不上,不僅增加溝通成本與時間投入,也削弱內部對於轉型推動的信心。改變市場既有印象往往需要長時間的一致性溝通,企業需要耐心地藉由每一次客戶互動來重新定義自己。
品牌再造,轉型的催化劑
面對這四大挑戰,B2B 企業需要的不只是策略調整,更需要一個能夠統整內外部認知、推動組織變革的工具。品牌再造在轉型過程中不僅是行銷工具,更是轉型的催化劑,幫助企業克服產品思維、資源獨立、文化慣性與市場誤解的四大挑戰,由內而外啟動改變。
IBM 的轉型歷程是最好的證明。1990 年代初面臨 PC 市場競爭與內部過度分工的危機時,新任 CEO Lou Gerstner 並沒有選擇分拆 PC 與 IT 業務,而是透過重新定義企業使命,將 IBM 從「內部導向」轉向「客戶導向」,同時設立 IBM Global Services,將顧問業務商品化。2008 年推出的「Smarter Planet」 品牌計畫,更是成功重塑了市場對 IBM 的認知,從硬體製造商轉變為「智慧地球的推動者」。
雖然 IBM 從未以「品牌重塑」或「品牌再造」為號召,但其轉型過程本質上正是透過重新調整品牌策略,對焦內部認知、更新服務內容並重塑外部市場觀感。這也說明了:品牌再造之所以能成為催化劑,正因為它同時處理了「內部文化」與「外部認知」兩個層面。
對內:凝聚共識與文化落地
「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」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明白指出,組織文化是策略能否成功落地的關鍵。品牌塑造對內的作用在於對齊認知並促進協作,許多企業雖訂立明確的方向目標,但若組織中未設有專職的品牌發展單位與專業人力,或者在推行上過於重視量化的 KPI 而忽略文化內化,都有可能造成品牌轉型的推行不如預期。
以 AUO 為例,自 2020 年起推動「雙軸轉型」,並同步與 DDG 啟動品牌銳變計畫,梳理品牌策略,重新定義使命、願景與價值觀,啟動一系列內部溝通行動。透過品牌標語「Tap Into the Possibilities」宣告轉型企圖,鼓勵同仁擁抱創新、跨域合作,以「共好」為核心精神,促進內部整合資源發展解決方案。為讓品牌文化真正內化,AUO 也透過品牌書、文化牆及工作坊,讓抽象的價值觀落實在工作場域的日常溝通,且設立專責品牌管理單位與人才培訓,讓品牌轉型成為一場真正的「組織運動」。
對外:重塑市場認知與體驗
要避免轉型過程「內熱外冷」的困境,必須讓市場認知跟上企業發展的腳步。這不僅要靠廣告,更需要完整的溝通策略與體驗設計,涵蓋企業官網、展會、廣告、簡報、媒體與社群,讓顧客在與業務互動之前,便已經理解企業的轉型方向並對解決方案感興趣。
晶睿通訊(VIVOTEK)原為監控設備製造商,業務遍及全球 120 多個國家。藉由品牌再造聚焦「安防解決方案」定位,從產品導向的說明,轉為場域應用價值的溝通,以「We Get the Picture」為標語,傳遞品牌在產品品質、業務合作與研發創新上的承諾。官網上的案例故事、展會體驗與影片,讓市場對晶睿的解決方案有更清晰的認識,同時也讓第一線業務同仁多了更多可以與客戶展開價值對話的工具。
品牌再造是一場團隊運動
從產品導向走向價值導向的轉型之路,往往不是一條快速而輕鬆的路。它需要組織的共識、業務能力的升級、文化的更新、資源的分配與市場溝通的相互運作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仰賴的不只是領導人的決心,更是組織內的合作與彼此信任。
品牌再造的真正價值,不止於設計的優化,而在於它是否能重新對焦內部思維、建立外部認知,讓企業從內部組織、產品與服務,到外部溝通與體驗,都朝向同一個願景推進。如此,品牌才能真正驅動企業轉型,讓 B2B 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快速反應,持續進化。
你的企業也正走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嗎?歡迎與我們聊聊,或點此訂閱DDG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