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創時代的設計語言:大阪萬博的品牌啟示

2025 大阪‧關西萬博在十月落幕。這場歷時半年的盛會,以「未來社會」為題,吸引了全球近三千萬名參與者。建築、科技與文化在此交會,勾勒出未來生活的藍圖。有人讚嘆壯觀的建築與多元的文化體驗,也有人看見日本在視覺語言上的突破,透過大膽的識別設計,重新詮釋了面對未來的態度。

許多人對「萬博」的印象,或許還停留在「博覽會」或「國家館」,但這次的大阪萬博遠不止於此。它是一場國家級的品牌行動,透過設計展現日本如何以新的視角探索未來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是在籌備初期便引發熱議的「紅色細胞」Logo。它打破了大眾對活動識別的既定印象,也成為串聯整個萬博的重要象徵。

本屆萬博的主題「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」將焦點從技術轉向人本。「for Our Lives」凸顯設計與生活的緊密關聯,而「Designing」的進行式則傳遞出邀請的姿態,象徵未來不是單向展示的成果,而是一個持續展開、人人可參與的過程。

制度轉向:國家主導到公眾共創

1970 年大阪萬博的 Logo 由大高猛設計,體現了那個以國家力量為核心的時代。設計在當時是一項由政府與專業者主導的任務,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宣示「未來的樣貌」。而民眾面對這樣的結果,多半習慣性地接受,彷彿國家識別與文化形象理所當然就該由專家定義。

半世紀後,2025 年的大阪萬博改採全球公開徵件,任何人都能投稿,不論國籍、年齡或專業背景。這樣的改變,不只是形式上的開放,更反映出價值觀的轉變——從展示「國家的未來」,到共創「人類的未來」。徵件共收到近六千件作品,最終由跨領域評審團選出五件入圍,並開放公眾投票與意見回饋。

這樣的制度轉變,讓民眾首次親身參與國家級識別設計的過程,也讓「屬於我們的形象」成為公共討論。設計師不再是唯一的定義者,而是共創體系的一部分;識別形象則在多元聲音的交會中逐漸生成,設計也由單向傳達轉向共建與對話。

設計策略:以「不完美」的識別引發對話

最終脫穎而出的,是年輕團隊 Team INARI 的「紅色細胞」—— 一個挑戰大眾審美、卻意外凝聚共鳴的作品。由不規則細胞聚合而成,配上象徵五大洲的眼睛,它在公布後立刻引發熱烈討論。有人覺得像細胞,也有人覺得像病毒;它不對稱、不規則,挑戰了大眾對「好設計」的既定想像。

然而,正是這種「不完美」讓它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Team INARI 提出的理念 「Imperfection as an Invitation(不完美是一種邀請)」,突破了設計追求秩序與完美的傳統思維。在共創時代,設計的任務不再是展示完整答案,而是保留解釋空間;它不追求單一解讀,而是歡迎不同詮釋,讓設計成為激發對話的開放結構。

這樣的設計語言,讓品牌的價值從「被理解」轉向「被參與」。當大眾對它產生不同意見、甚至爭論時,這些反應本身就成為品牌延伸的一部分。由此可見,設計不必然追求「正確」或「美觀」,只要能引發共鳴與參與,就已經創造了文化意義。

文化現象:群眾再創與社群能量

Logo 公布後,網路上湧現大量二次創作與迷因。這些自發性的再創不只是回應,更成為識別延伸的文化敘事。官方選擇擁抱這股能量,並在此氛圍中推出吉祥物「脈脈(ミャクミャク)」。

它延續了細胞意象,形態介於液體與生物之間,既詭異又柔軟,也吸收了社群文化的幽默感。脈脈之所以成功,不在於造型是否「好看」,而在於它能在不同語境中被不斷重新想像,發展出自己的性格與故事。它不只是吉祥物,而是一個能與群眾共生的文化角色。

對品牌而言,選擇擁抱這場集體創作的能量,讓群眾去再創與詮釋,代表一種對文化流動性的理解。當設計足夠開放、能被群眾玩出新意時,它也更能持續生成價值。

識別的記憶轉譯:從花瓣到細胞

相隔五十年,萬博再一次以大阪為舞台。雖然它不屬於任何單一國家,但對日本而言,這是一次在同樣土地上以新設計語言回應世界的契機。

1970 年的大阪萬博是戰後的重要里程碑。主題「人類進步與和諧」的視覺語言以幾何、金屬與對稱秩序為基調,象徵對科技未來的信仰與日本的自信。當時的識別以櫻花為靈感,五片花瓣代表五大洲,中央圓點呼應國旗,展現日本向世界證明的企圖。

五十年後,識別改以細胞為核心,延續「五大洲」的寓意,將花瓣轉化為五隻眼睛。結構從幾何對稱走向有機聚合,紅與藍依舊存在,但意涵已由國力與科技,轉化為象徵生命的能量。它不只是視覺的更新,更是日本對「未來」想像的轉變,從可預測的進步,化為對未知與生命力的想像。

這樣的轉變除了是形式的更新,更是一種記憶的延續。設計在革新中仍保有熟悉感,既新鮮又親近。好的識別設計,往往能在創新與傳承之間找到平衡,展現屬於新時代的態度。

共創時代,設計是連結,而非唯一答案

大阪萬博的品牌操作,不再停留於塑造美感,而是成為推動對話與參與的媒介。從公開徵件到群眾創作,設計被重新定位為「建立連結」的核心價值。

它不只是形象的包裝,而是文化對話的起點;當更多人能參與其中,設計的生命也隨之延展,成為社會真實的一部分。

萬博提醒我們,品牌不是單向展示的結果,而是一個共同建構的過程。真正有力量的識別,不在於完美,而在於能否成為人們願意參與、持續共創的文化。

★ 首圖圖片來源:EXPO 2025

你的品牌是否也準備好讓更多人參與、共同塑造未來?歡迎與我們聊聊,或點此訂閱DDG電子報

More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