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、Amazon 紛紛「變臉」,品牌識別如何成為 2025 戰略武器?

當一家企業決定調整品牌識別,絕不只是換個 Logo 或改個顏色這麼簡單,而是商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。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:如何讓市場清楚看見我們現在的定位,以及我們對未來的企圖心。

2025 上半年,我們看到 Google、YouTube、Amazon、OpenAI、Messenger 等這些全球指標企業,都在品牌識別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。當 AI 重新定義商業格局,當用戶體驗成為競爭關鍵,品牌識別調整已經從「設計美化」升級為「戰略武器」。

深究這幾個設計調整背後的思考脈絡,我們歸納出四個對品牌經營者極具價值的核心洞察:

一、戰略轉型的視覺宣示

品牌識別的調整,本質上是商業發展過程的策略性手段,目的在於清晰地反映品牌當前定位,並有效傳達未來發展企圖。隨著 AI 時代的全面興起與發展,Google 透過漸層設計,策略性地創造與自家 AI 產品 Gemini 的視覺連結,向市場宣告從搜尋引擎公司轉型成為 AI 時代領導者的企圖心;每一個視覺細節的改變,都在告訴消費者、投資者和競爭對手:我們不再是過去的 Google。

相較於 Google 需要「轉型宣示」,OpenAI 自誕生之初就是 AI 原生品牌,因此其識別調整聚焦於「領導地位的鞏固」,藉由多語言字體與動態設計,建立更精緻的用戶體驗,向市場宣示:我們不僅是 AI 領域的開拓者,更是標準制定者。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,成功的品牌識別調整都在為自己在產業中的地位發聲,對使用者與投資人傳遞明確的商業意圖。

★實務建議:企業在進行識別調整時,應先明確定義品牌策略轉型的核心訊息,確保每個視覺元素都能強化品牌在目標市場中的競爭定位。

二、系統化管理與品牌擴張

品牌識別不能只是改個 Logo、換一種顏色或字體,而是必須從系統性的角度出發,全面思考與規劃品牌體驗的每個觸點,從視覺識別、語調定位、互動界面到實體空間設計,都應具備一致性和連貫性。Amazon 從「Amazon Prime」簡化為「Prime」,透過強化「微笑」的視覺符號,系統性串聯旗下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。這種做法的威力在於:無論用戶接觸哪項服務,都能感受到一致的品牌體驗,降低認知成本,提升品牌忠誠度。

對於快速發展的企業來說,缺乏系統性規劃往往導致品牌體驗的分裂。Amazon 的做法不僅建立了更鮮明的品牌辨識度,更為後續服務發展奠定明確的基礎架構,讓顧客在各個接觸點都能感受到品牌的規模與影響力。

★實務建議:建立完整的品牌識別規範手冊,涵蓋所有接觸點的應用準則,確保品牌在各種媒介和情境下都能保持一致。

三、定期檢視與調整

品牌識別調整的時間頻率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,會因企業所處產業的特性、市場競爭情勢以及消費者習慣變化而異。關鍵在於建立定期檢視機制,確保品牌識別與市場定位始終相符。Messenger、OpenAI 等科技品牌可能數年就進行一次調整,以跟上快速變動的市場趨勢和技術發展。相對地,大型品牌或奢侈品牌則可能十數年才進行重大調整,更注重品牌資產的保護與傳承。

★實務建議:每三到五年進行一次識別系統與品牌策略的全面盤點評估,視需要做微調或更新,避免在市場快速變化中失去與消費者的共鳴。

四、品牌資產的傳承與延續

品牌識別調整應慎重保留一定程度的品牌資產。品牌資產包含長期累積的信任、認知與情感價值,過於激進的改變可能切斷與消費者的珍貴情感紐帶。YouTube 針對「紅色是否過時」這一命題進行優化調整,透過漸層色應用為品牌注入年輕活力,同時保留原有紅色的品牌印象,在延續既有資產的基礎上創造更適合當代數位用戶的體驗需求、年輕化的品牌感受。

過去像 Jaguar 或 Gap 曾出現品牌識別調整過於激烈,引發消費者抵制甚至疏離的狀況,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連結往往奠基在熟悉感上,改動幅度應與品牌商業方向調整的幅度相符。

★實務建議:採用漸進式調整策略,保留消費者心中具辨識度和正面聯想的視覺元素,在細節中創新,保持熟悉感的同時展現新的活力。

不為設計而設計=最好的設計

最成功的品牌識別更新,都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,而是品牌策略、市場洞察、消費者體驗需求共同驅動的結果。從 OpenAI 到 Amazon,這些全球指標品牌的識別進化皆證明:好的設計從來不是單純追求美感,而是回應真實需求、推動品牌向前。

識別系統不僅傳遞品牌的精神與個性,更是消費者情感連結與信任的象徵。品牌識別調整應是一個持續而系統化的過程,企業必須保持對市場與消費者的敏銳度,定期檢視並適時調整,讓品牌常保新鮮,不只跟上時代,更能引領未來。

想讓品牌識別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戰略武器,而不只是一次視覺更新?歡迎與我們聊聊,或點此訂閱DDG電子報

More Articles